《迈斯纳效应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5,仅供参考
迈斯纳效应(英文:Meissner Effect)是指,当材料通过冷却到其临界温度而转变为超导状态时,如果施加外部磁场,在此过程中会从超导体中排出磁场。
这种不寻常的现象是由,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·迈斯纳 (Walther Meissner) 和罗伯特·奥克森菲尔德 (Robert Ochsenfeld) ,于1933年在测量超导锡和铅样品外部的磁场分布时首次观察到的。
内部几乎没有磁场或没有磁场的超导体被认为处于迈斯纳状态。当施加的磁场太强时,迈斯纳状态就会崩溃。根据击穿发生的方式,超导体可以分为两类,即I型和II型超导体。
自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·卡末林·昂内斯(Heike Kamerlingh Onnes)发现超导以来,超导一直是物理学家和工程师研究的重要领域。1933年,瓦尔特·迈斯纳 (Walther Meissner) 和罗伯特·奥克森菲尔德 (Robert Ochsenfeld) 发现,当材料冷却到临界温度以下并成为超导体时,他们会排除磁通量;这些材料变得抗磁性。他们发现,当物质在磁场存在下冷却到其临界温度以下时,以及在冷却后施加磁场时,都会发生这种情况。这种现象(或一对现象)称为迈斯纳效应,有时也称为迈斯纳-奥克森菲尔德效应(Measure voltage drop in superconductor)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